朱中华:富阳手工纸的文化引领者

2017-11-24出处:富阳日报点击率:1879

5.2_b.jpg


个人简介:朱中华,1968年出身于造纸世家,大源镇大同村人。1984年初中毕业后师从二伯朱宏声,全面掌握了从一株毛竹变成一张纸的整个生产工艺。1988年,他与弟弟一起创办“朱氏古艺纸坊”,生产元书纸,后更名为“逸古斋”。朱中华执着于富阳竹纸的传承与发展,他的事迹经中央电视台、《中国文化报》《人民日报海外版》等重要媒体报道,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富阳探寻富阳手工纸文化。国内高校研究机构著名专家学者也来到逸古斋,与朱中华探讨手工纸的保护与发展。在他们指导下朱中华也努力研发苦竹纸、恢复乌金纸,引领富阳竹纸在高品质的文化用纸领域有更稳健的发展。


      富阳竹纸始于唐,兴于宋,繁盛于明清,至今仍然保持着一定的生产规模。富阳竹纸源远流长,这与历代纸农不断探索造纸技艺有关。当下富阳竹纸生产依然采用传统制作工艺,并涌现出一批造纸能手,朱中华是其中的佼佼者。

 

1992年朱中华应台湾客户需求,试制仿古色纸。他反复研究色彩配方,成功研制出了各种色纸。特种仿古色纸工艺复杂,具有宜书宜画,吸墨性强,防虫蛀,延长纸张寿命等优点。仿古色纸的研制,突破了富阳竹纸仅有漂白、本色两种色彩的局限,增加了富阳书画纸色彩的丰富性。

 

1999年朱中华造纸作坊更名为“逸古斋”,继续着书画纸生产。这期间,朱中华与许多书画家交上了朋友,他不断地与他们交流纸品的书画效果,认真听取意见,不断提高生产工艺。

 

2006年富阳竹纸制作技艺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富阳竹纸继续吸引着书画家的关注。而朱中华也开始根据书画家的不同书画风格,专攻竹料纸的私人订制业务。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、书法博士王佑贵长期使用朱中华生产的元书纸,他评价:“具有良好的柔韧性,纸薄而紧,表面细腻而光滑,可以使用笔变得轻灵而又有艰涩的摩擦,从而能使理想中的细腻的‘二王’一路的小行草书的古典韵致的体现成为可能。”

 

近年来,国内市场上机器生产书画纸占据的市场份额越来越高,不断冲击着手工纸市场,如何实现差异化竞争,不被市场淘汰,成为朱中华思考的重要问题。他认为,坚守传统工艺,生产高端文化用纸,拓展产品需求是企业发展的永恒追求。

 

朱中华积极与高校、图书馆、博物馆对接,研发古籍修复用纸。经过五六年的攻关,终于在古籍修复纸的制作中取得突破性进展,2016年他研制的古籍修复纸经复旦大学测试,各项指标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,这为延续我国众多古籍书的寿命带来了福音。

 

2016年朱中华参加了文化部、教育部在中国科技大学组织实施的“中国手工纸传承人群研修班”,接触到来自各地造纸能手和研究专家。他还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聘请为“研修班实践课程特任教师”。中科大手工纸研究所与逸古斋建立手工纸合作研发机制,设立了“中科大手工纸研究所富阳竹纸研发基地”,北京“德承贡纸坊”也在逸古斋设立“富阳竹纸复原基地”。

 

此外,朱中华还参与中科大“中国手工纸文库”课题组调研,走遍了福建、江西、浙江等地造纸作坊,汲取各地造纸经验,探索富阳高品质竹纸发展之路。


记者  许媛娇


返回